关键词 |
北京古钱币鉴定,古钱币西王赏功,交易古钱币鉴定,古钱币现在市场 |
面向地区 |
六根断钱法
中,还隐藏着李胜魁自己总结出的一种简单的鉴别方式。
古币和人一样,如果上了年龄,内部也会逐渐老化。这种分子结构的老化,从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,但是如果你用指甲轻轻划过古币表面,就会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光滑或者轻盈的声响,而是如同划在老木头上的声音一样,有一种内部中空的听觉感受。那么这枚古币就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。
李胜魁说,解放前古币收藏未受重视,当时少有伪造的古币。只要确定古币已经
骨质疏松
,那么就可以根据钱币的特征,判断它的朝代,不需要过多的怀疑。
古币收藏注意“四防”
有人总结了收集古币要注意
防锈:古币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,避免潮湿,防止接触酸碱物。纸币也应防潮、防脆、防油、防蛀。
防磨损:金属铸币若重叠就容易磨损,所以,应建立钱柜、钱盒、钱囊、钱串、钱板、钱删,也不可用坚硬之物去刮剔古钱。
防火:金属币特别是纸币须放在远离火源处,以免焚毁。
防丢失:不要把收藏物混杂于普通品,同时防止被盗。
古币升值五要素
目前市面上的古币真伪并存,还有大量常见古币以销售。初学者收藏和投资古钱币,应该收集物有所值的古钱。古钱币价值的高低与其存世年代并无必然联系,决定一枚古钱能否升值一般有以下五要素:
一、稀有程度。即这枚古钱的存世数量是否。历史时间短、有地域性局限、发行量小的古币价值就较高。
前人鉴定钱币主要使用
文、质、声、色、神、味
六字来分析,其中文是指钱币文字及图案气息、风格,质是指钱币形制、工艺、币材成分,声是指钱币声音,色是指钱币锈色、包浆,神指钱币的神韵,味是指钱币的气味。
文字及图案气息、风格,是指看钱币的文字、图案是否是流畅、舒服,文字及图案或雅或拙,是否与时代特征相符合。从文字(图案)风格可以说是钱币鉴定的一个难点,因为每个人的欣赏的观点不同,对一枚有争议钱币可能得出结论相差甚远,但在大的方面,基本可以达成共识,如先秦及战国、秦时时代的铸币的文字是工匠用刀刻在模上铸成,因字体没有一定的型式,所以版别也特别多,基本没有相同的,文字虽然是匠人信手来,但毫无匠气,舒展流畅,自然生动,自有一番趣味,其中也有印范制币者,字体多雄浑有力,粗壮大气。
用红色瓷漆与绿色瓷漆调涂伪钱上面,便成红绿锈。其弱点与前述相同。(注:现在造红锈多采用种方法或用树脂、油漆等涂在钱上,多做成半传世古)
总之,红色不能立,一定要配合绿色或蓝色或传世古。
出土古钱颜色还有红、绿、蓝三色的,作伪者的方法不外上述用胶水、松香、瓷漆三种来配合,但造此种三色伪钱的甚少。(注:从目前笔者所见到的伪钱来看,造红、绿、蓝三色伪钱的不多)
古钱有的是历代流传下来,并没有埋入土的,所以多数圆钱没有红绿锈,仅在钱的表面有一种黑褐色,这种颜色称为传世古。也有的虽然埋入土中过,但出土后经日久摩擦,红绿锈大半脱落,仅在少数处尚残留一些绿色或红色,(注:也有留有蓝色。锈留下的多少与盘玩的时间与坑式,如果玩的时间短,锈也会留下的比较多)其余部分都已变成黑褐色的铜质,这种称为半传世古。伪造这种颜色的方法,通常有下述两种:
将伪钱用火煅烧,取出后使冷,钱的表面上便发生黑色,再放衣带裹之,经过一年半载,色泽光润,便与真钱相似。此种偶带有红色锈的。
将伪钱用盐酸或硫酸浸一二日,取出便现黑色,再裹入衣带一年半载,色泽渐发光润,与传世古钱相同。
真正的传世古虽是极薄的一层,用水煮洗刮都很难去掉,钱币流传愈久,色泽愈深。现在许多传世古的假钱多是在煤烟上熏黑后,再上蜡打光的,钱如同墨染,钱币中根本没有这种包浆。还有一种用真的铜锈粘在伪品上的假钱,这种方法本来是用于伪造青侗器的,现在据说有一批造假铜器的人转行做古钱了,这种虽然看上去硬绿红斑满身,但总体感觉不自然,而且因锈比较硬,难于加工,多与钱体之间有缝隙,所以多做成满身黄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,其中黑色是伪造的半传世古,目前市场上就有一批做成半传世古的假钱,其中的红我已经见过万历背龙纹、崇祯背五工、阜昌元宝等数十枚初一看,传世古中隐约有绿锈、红斑,十分开门,但仔细看后会发现钱上好象涂了一层油或腊,用刀削或剔时容易除去。
这批钱大的一个问题是所有的不同时代、不同品种、不同铜质的钱都是一种包浆。其实真正的老生坑中是红斑绿锈通常坚硬异常,很难除去。但经酸处理过的钱除外。这批钱的红色、绿色一种有真锈粘上去的,一种是树脂或油漆涂上去的,这批我认为做的不好,可近在市场上看到的些泉商进了这批货,我在这里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。
辨别古钱的真伪,虽然积累长期经验,也仍要处处留心,但伪钱与真钱究竟两样,如真钱的绿色,无论是硬绿或土化绿,都是入土数十年或数,甚至数千年而成的,硬绿的硬度在非常坚硬,土化绿都是入骨的,甚至有的铜质已化的(既通常所说的脱骨或脱胎)。